《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6 16:28:10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文章之一,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很精彩,也大有深意,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描述,那块石头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暗示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和一年的二十四小时。当我把这些解读将给同学们听的时候,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更高了。

尽管如此,学习这篇课文也有必须的难度,因为课文是半白话半文言文性质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示范读、引读等方式帮孩子们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重点读了第二自然段,描述石猴动作语言的句子,了解到石猴不仅仅勇敢并且机灵,很具备王者风范。周一午时的阅读课上,我们又一块看了这一段视频,同学们对石猴更加佩服,更加喜爱了,并且孩子们也明白了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等描述的精彩。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2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西游记》。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了解石猴成为万世猴王的过程,进而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鉴于文章是古代白话文,准确地理解难字难词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课文伊始,学生先根据导读读课文,我再辅之附有范读的视频,使学生们在形象地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把握字词、感悟全文、划分段落。进而,再读课文,细致的品味课文的经典句子,感受文学奇葩的风采。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背景,课堂教学显得较为流畅,兴致较高。

课文中有些句子精练得当,但由于前半部分视频播放时间较长,后半部分的课堂安排略显紧张,只是提问了较少的同学找到的好句及其感想,给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较少。因为准备充分,许多学生上课发言很积极,但考虑到平常几个不太举手的同学能主动回答问题,所以就把机会给了他们。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中发现问题、改正、汲取经验,以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3

听了周老师《猴王出世》精彩的教学,收获良多。

《猴王出世》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每天快乐地在林间生活,一日,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的特点。

显然,周老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熟知文本和大纲,对课文重点、难点把我得很好,教学轻车熟路。教学中,抓住“石猴怎样出世?”和“怎样称为猴王?”两个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本文是是古代白话文,语言很精辟,长短句结合多,读起来比较拗口。周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充分读文,实现与作者、文本间的交流,机器求职、阅读的愿望。

周老师在辅与学的方面处理的恰如其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有突破了教学难点。虽然《西游记》是古代白话文,但它的语言较现代白话文,甚至其他名著的语言风格都有很大不同,语言很精练,古文味很浓,生僻字较多,学生读起来较拗口,难理解。教学中,周老师特意把个别生字词出示,让学生熟记、理解,突破障碍。

在教学课文时,抓住“食草木、饮涧泉,才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吧,朝游峰洞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发现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动宾结构的词句,且长短句结合的文法,感受语言的精炼优美、节奏感强,激起阅读的兴趣,提高赏析、审美的能力。在让学生学习“石猴怎样成为猴王?”时,抓住石猴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等,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感受优秀作品语言简练、明快、干脆、富有感召力的特点,感悟石猴的聪明、机敏、勇敢的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起于都的愿望。

这节课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1、在课堂中,怎样有效地实现、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尤其对这样一篇容量大、赏析价值高,却只有一课时教学时间,怎样做到短时而有效?

2、怎样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该讲哪些,讲到什么程度,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用什么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通常在课末,教师都会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课外自主地去读,但是往往有缺乏后期的引导与监督,能做到课外阅读的较少。所以怎样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维持阅读的动力,养成阅读的习惯?

《猴王出世》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在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并为群猴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这篇古代白话文中词语的意思并读通相关句子。

《猴王出世》虽然不是我第一次讲授了,对课文内容并不陌生,但这堂课我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首先,从教学准备上来说,我的教案和ppt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案的教学设计部分我将其设计成了教学实录是一个错误。另外,教案的设计中我虽然列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却偏重了对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对教学难点的设计,所以这也导致了我在讲课的时候将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教学重点的解读上,即一直在分析石猴的形象特点而忽视了对词语的解释上。设计的ppt也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列出难懂的词语的解释,比如说,石窍、拱伏无为、序齿等词语的意思。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我认为我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好好把握教学难点。《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文不同,他在语言上更偏重于运用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其词语的意思。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4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天真活泼、勇敢顽皮、机智聪明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这一堂课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就这样轻松、愉快地结束了。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步都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都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学生们兴 ……此处隐藏6223个字……“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领略语言美,体会名著的真正魅力。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抓住典型语段引导学生赏读。如“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zh1ng)鹿为友,猕(m0)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请学生边读边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发现字数齐整,有的读出动词加名词的动宾结构,有的发现了对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话文的语言特征,感悟美猴王的顽皮、活泼、勇敢、有个性。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这是教学的重点。刚开始,让学生听《西游记》主题曲,唤起回忆,说说心目中的孙悟空;学习“石猴出世”时,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石猴特点的句子,读读,写写批注,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发现,感悟,说说这可以看出是一只怎样的石猴;继而学习“石猴称王”,抓住猴子的语言,进行研读,指导反复朗读,体会其语言的特色:简短而干脆,富有号召力。老师点拨:读到这儿,它仅仅还是一只石猴吗?从而感受石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智、聪明、勇敢以及心系他人的可贵品质。师继续引导:走进《西游记》,你还能知道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学生接答)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细细品读,回味,充分感受名著的魅力,让美猴王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里。

本课教学,我努力引导学生去品味名著语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导学生去读名著。但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欠妥:如:抓住猴王的形象特点进行重点教学,如何处理描写其他猴子的言行的语句。还有课堂的调控及细节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14

一、激趣导入

1、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神话小说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神话英雄,他就是——孙悟空。

2、说说孙悟空还有哪些名号?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的来历吗?(当年石猴拜菩堤老祖为师时,说自己无父无母,没名没姓,菩堤老祖便给他取了悟空这个法号)。

3、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猴王出世之谜。揭示课题。

二、初读,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速读课文,用课文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说说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领悟表达方法,进一步感受猴王形象。

1、课文哪些地方写石猴特别生动?(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仿写。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仿说三字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拉 ,扯 ,攀 ,钻 。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是一组对仗工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许多,请找出来读一读。

仿写对句(师出上句,生对出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树果;虎豹对——狼虫;花果山对——水帘洞;朝游花果山——夜宿水帘洞;花果山仙石显灵——水帘洞石猴称王;花果山仙石育仙胞——水帘洞神猴显神通。

2、辨析下列含有“身”字的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多样和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性。

蹲身、纵身、住身、欠身、抽身、安身。

3、品读石猴的语言特点。

(1)找出石猴的语言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发现。(短促、重复)

(2)比较句子,体会有什么不同。

“我进去!我进去!”

“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4、从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四、总结提升。

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活灵活现的猴王形象,而且品悟了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样的语言珍珠在《西游记》这本经典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多读经典。

五、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性”(潘新和先生语)。因此,特级教师王淞舟认为“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集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却对语言表达形式视而不见。如何让学生睁大这只眼,单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是远远不够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找准教学突破口,在语言表达精妙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从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言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猴王出世》一课彰显了 “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唤醒、提示、传递、激活、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 。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15

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暨镇新教师汇报课终于结束了。第一次在上课前这般紧张。在今天上课前,试教了两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值得高兴的是今天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的这堂课从一开始就是模仿王春燕老师在08年获得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一等奖的那堂课,所以在设计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上课前我就询问了师父以及邢老师,这样是否可行,最终都得到了相对正面的答复,再加上自己认为: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本身就是学习模范的过称。但是我这个模仿也不是亦步亦趋的,我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研读了王老师的课堂实录和王崧舟老师对她的评价,还反复研究了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尽可能的深入体会她的设计意图,并逐渐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首先是教学语言上,之前的两堂课下来,师父说你这课上的像高中的语言赏析课,没有趣味性。同样的研究言语形式,为什么王老师能够上的那么生动呢?仔细比较了自己和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分析两人的引导方式,马上找到了症结所在:王老师喜欢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而我更加习惯于“你能概括吗”等等抽象的语言。另外,王老师的语言,即使是提问题的时候也是抑扬顿挫的励,是富有亲和力的,而自己在前两节课的时候明显状态不佳,没有投入。当我在今天的课上投入激情之后,效果确实好了许多。

其次是在教态上。课堂如舞台,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后,我发现自己的台风好像不是很稳,有一些不太优美的习惯性动作。这些我觉得需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注意。

其他还有就是课堂应变能力上的欠缺。这些差距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人会讲的道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时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积累的。

庆幸的是我还年轻,这是我的本钱,我还有许多的时间去学习,我还有许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名师之梦。

继续加油吧!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