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8 13:28:19
《忆江南》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江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江南》教学设计1

一、赏歌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忆江南》歌曲(DVD配风光片)

1.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忆江南》,是个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2.屏幕出示小资料: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忆江南》这首词,(圈出“江南”两字),“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4.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二、读出词中美景

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练习读通。(读古诗词,首先要读通顺,请同学读两三遍,把词读顺,并注意它的节奏。(自读——指读——正音——齐读)

2.把句子读通还不够,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这首词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大家好好读,用你的停顿,告诉老师,这首词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读后,说理由——再读。)

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三、四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字数相等,上下相对)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这样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4.练读对偶句。

5.整首连起来读。

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读得真不错,请大家轻轻地再读读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指名两个学生说,这个过程中注意“谙”和“蓝”的意思。)

2.这词啊,我们懂得了它的意思,就会越读越有味。来,我们一起再读:

师——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3.读着这个“好”字(板书),同学们会想起了哪些江南的美景?(这好字让我想起了……学生说说关于江南的生活、风景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归纳)(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

4.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5.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两句(随机评价:好!你读得豪迈洒脱;你的朗读中带着江南的柔美:这平平淡淡的声音中,一定藏着深深的情;这好字中,流淌着款款情深……)

6.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好!谁来读这两句(指名1位),觉得能比他读得好的举手(学生读),你觉得哪些地方读得比他好,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后,再请1-2名)

8.听同学们都读得那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音乐起…教师范读——范读后学生跟读两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

(学生读后,来到一学生身边)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请2-3位学生将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并结合句子朗读)

预设与相机点拨:

“我看到了太阳出来了”——怎样的太阳啊?(红红的,大大)来,你读,让人觉得这太阳的确很红很大。(这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吗?你再看得真切些,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升起来之后,江面又有哪些变化?(太阳慢慢升起……江面上……)你读!你把太阳的姿态、颜色都读出来了。真棒!来,我们一起分享这美丽的景象。

“红胜火”——那是一团怎样的火啊?(远远望去,江面上一片橙色,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朝霞,哪是倒影)——是啊,那是何等开阔而壮丽的景色啊!读!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来,就让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流淌。(读)

是啊,那绿绿的水,悠悠地流淌,流淌……怪不得,有一位诗人啊,用“蓝墨水”来形容江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两句,谁读得最美,一会儿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学生自读——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9.(学生读后,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师:面对着这美丽的江南美景,再来沉醉地读这首词……

10.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学生接读……能不忆江南?

11.板书“忆”,请同学再来读最后一句,特别关注标点符号。

12.同学们,其实啊,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现代人加的。如果让你给这句词加合适的标点,你觉得应该加什么?为什么?

(叹号!——发自内心的一声长长的赞叹)。

(省略号……言尽而意无穷,仿佛看到了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反问和感叹连用?!既是强烈的抒情,又是深深的赞美)

13.大家加得都有道理,但是,不少文学家和国学大师,给这句词加标点的时候,一致认为,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是为什么呢?(最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思念)

14.是啊,这小小标点里,也藏着一段深情啊!江南是如此值得他眷恋,怪不得白居易一开始便叹道:“江南好——(学生接读全诗)

三、体悟景中深情

1.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平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如此深深地眷恋呢?

我们看黑板上的这组词语

忆江南

忆好景江花

江水

你发现了什么吗?(三个词语都带有江字;都和水有关)

是啊,作者回忆江南,最先想到的就是江南的水(将”江花”/”江水”擦掉,换成”水”字)。水,是江南的象征。江南,景因水而秀;人因水而 ……此处隐藏1195个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⑵ 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⑶ 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⑵ 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⑶ 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学生看书并思考)

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

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1: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

生2: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五、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见。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

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忆江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