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声乐(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五个主题《雪绒花》。接下来,我从7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复旦大学出版社《声乐(一)》是一套供普通高中、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及幼儿师范院校使用的声乐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基础性、师范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一特性编写的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重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本课内容,我设计为唱歌课,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培养声乐综合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音乐之声》是好莱坞经典音乐剧。
《雪绒花》是一首爱国歌曲,作者借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抒发对祖国美好的祝愿。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声乐教学大纲》提出的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注重歌曲内容尽可能完美表达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够初步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并能运用唱歌技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
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加上了第2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能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五、说教学难点:
1、唱歌的发声方法。
2、掌握5度音的跨越音准。
六、说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有自主意识,他们对于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因此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活动法和讨论法。通过讲授、练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学用自己的身体感官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观察、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这部分我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教学
我设计以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间的问候,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课堂氛围。
环节二:导入
不论年龄的大小,故事总是最能吸引人的。我设计以观看电影的方式导入主题,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直观的展示本课主题的背景,为表达歌曲感情埋下了伏笔。
环节三:进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从"介绍主题——歌曲分析——学唱歌曲——感情处理"四个部分由浅到深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介绍主题:从介绍雪绒花的来由到它象征的意义,点明这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歌曲分析:通过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感情有了初步了解。
第三部分学唱歌曲:这个部分,我又分为3个小点。
第一小点:发声练习。这是声乐课最基础的训练,是进行唱歌课的前提,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咬字"、"歌唱共鸣"、"气息"三个知识点里,教师通过示范唱练习曲来演示各个知识点,和学生亲身感受与训练,来加强学生的歌唱技巧,使学生能在唱歌中能够灵活运用唱歌方法。
第二小点:唱谱。这是学习声乐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学生掌握节奏、节拍、音准的途径,也是本课的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2个比赛活动,一个是"音准竞赛",一个是"歌谱接龙比赛",通过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本课的难点知识,由浅入深进行掌握。
第二小点:唱歌词。这是考察学生歌唱技巧实践运用能力的手段。学生在本课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就通过歌声来考察。
第四部分感情处理:这部分是本节课总结性的一个表现与升华。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环节四:小结
这个环节我设计留下一个课后问题,以课后拓展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结束。留下的问题我以围绕"回报祖国"来展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教学目的。板书设计:
《雪绒花》
1、介绍雪绒花(奥地利国花)
2、背景介绍,歌曲分析
《音乐之声》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A、咬字B、共鸣C、气息
2、感情处理:
说课稿 篇2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上飞机》。这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课文故事性强,情景极富趣味性,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一、说教学理念、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悟第一自然段,体会小海鸥见到水上飞机时奇怪的原因。会用“究竟”造句。
二、说教学内容、过程
为了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我把本文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1、学习生字新词,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读悟第一自然段,体会小海鸥见到水上飞机时奇怪的原因。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一是猜谜导入,激趣设悬;二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三是精读第一自然段;四是作业;五是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猜谜导入,激趣设悬。本环节我用猜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形成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待揭谜后出示飞机画面,然后揭题读课题让学生质疑。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有疑“一开始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字词教学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所在,起到基垫作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完成,人们常说的”给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出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进行自读检查生字词认读和理解情况,并相机指导,和学生共同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环节,走进文本第一自然段,读悟体会小海鸥见到大船为什么奇怪,怎么想的?抓住小海鸥说话时的语气和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在学习本段的过程中练习用“究竟”说话。第四环节的作业布置不容忽视。作业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也是为上好下节课做好垫基作用,要适中适量。第五环节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精装版浓缩,简单明了的板书是课文的点睛之笔,通 ……此处隐藏6548个字……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平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说课稿 篇7一、 说教材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本文要点。
〈3〉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简单的自学方法。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1〉 领略艺术美和自然美,使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四、说学情分析
教材中刚学习了《月光曲》一文,学生对艺术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但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人生阅历有限,要理解傅雷先生的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文理解难度比较大,故以讲解法,引导发现法为主。由于篇幅较长,课前预习和自学也是必需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能课前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能通过作者的语言直接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用诵读比赛法初步检测自学成果并通过设问推动学生思考,理解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多媒体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简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四、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五、回扣前文,加深感悟;六、总结升华,激情朗读;七、结语;八、作业;九、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既看得出文章的写作条理,又能体现出文章的中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