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冊第49~52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绳子、彩条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直观演示法、发现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谈话法是为了给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多创设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多媒体出示中央电视台一日节目预报,然后提问: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提出:14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金色的童年播放多长时间等的问题。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温习普通记时法。出示钟面:钟面上只有12小时,我们刚才看到还有14:00、18:30、19:00等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这时矛盾出现了,也就是说时针走完一圈之后的时刻怎样记时?如一天中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钟面上是1时,而这时的1时与时针第一次指向“1”时的1时是完全不同的时刻,一个是晚上的“1时”,而另一个是白天的“1时”,如果我们不事先说明,那我们的世界就有可能乱套,然而我们的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于是人们把白天12时以前的时间定为早上几时或上午几时,而把白天12时以后的时间定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这里用的就是普通记时法,即12时记时法。
(3)24时记时法的产生。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必须要说明是上午(早上)还是下午(晚上),使用起来有时觉得还不够方便,我们智慧的祖先很喜欢动脑筋,努力寻找看是否有更简便的记时方法,终于,人们发现就用0~24这几个数字给一昼夜中某一时刻记时,于是产生了24时记时法。从而引出课题“24时记时法”。(并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引导探究。多媒体演示并讲解,假设我们用一条刚好能环绕钟面两圈的绳子环绕钟面,并在绳子上等距离地标好0~24这几个数字。从0时(即晚上12时)开始转动时针,每转动1小时,彩条同步显示对应的时刻,即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时刻。当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时候,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指向13时,彩条显示13时,初步感知“下午1时也就是13时,13时也就是下午1时”。同理感知“下午2时也就是14时,14时也就是下午2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我安排了四人小组探究活动:1人喊口令并维持秩序,1人拨钟,1人拉彩条,1人读时刻。然后再请出小组上台表演探究过程。并注意让学生说完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模拟实操。在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熟练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多媒体演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我用普通记时法表述时刻,学生说出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时间。那么谁能总结一下,24时记时法到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中午12时以前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记时就是钟面上的时间;中午12时以后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4)理论指导实践。理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属是指导实践,为了前后呼应和巩固,我又问学生:16时,你在干什么?18时30分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相关内容。然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趁热打铁,及时反馈教学,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如想想做做的第2、3、4、5题分别让学生认识银行营业时间、公交车路牌、交通禁行标志、火车票等;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时针应画在哪里,再动手画一画;第7题让同桌间相互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再指名在班级交流;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可能在做什么,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肯定。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说课稿 篇2说教材
《嘱咐》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根据教材分析,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 ……此处隐藏3529个字……的欣赏、哼唱、旋律分析、对比评价、配音表演丰富情感体验的形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品中抒发的犹太民族的苦难心声,从而体会和平的珍贵。
教学重点——主题记忆、旋律分析
教学难点——旋律分析、配音表演
教学准备——视频剪辑、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及相近题材的影视音乐搜集、课件的制作
五、教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以欣赏体验为重点,以实践为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体教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演示,影音结合让学生多角度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形象;
2、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
3、鼓励创造,设置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创造的快乐,从而加深音乐印象。
六、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认知——感受——实践模式进行教学。
1、语言导入。他是谁?在我看来,音乐是美的,音乐课堂的语言美同样很重要,因此我通过语言提示简要介绍音乐创作的背景,了解音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用设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2、名家介绍。以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成就、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用名片——名曲——名家带给学生震撼。
3、音乐赏析。初听主题——了解乐器、感知音乐的情绪;再听音乐,影音结合——分析音乐要素,提问:是怎样的旋律带给人如泣如诉、悲婉动人音乐印象?说出见解;哼唱旋律——记忆主题(音诗画结合);表演实践,我来当导演——对比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作为导演选择喜爱的音乐,指导演员参与配音表演;综合评价——以乐评人的身份阐述对音乐的认识,评价同学表演的亮点和不足。
4、课后拓展。结合单元“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乐评指导”。 影视留声机《东京审判音乐欣赏》。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设计欣赏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欣赏的一般步骤,在对比中加深对乐器音色的感知,没有标准答案的对比环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元和音乐语言的独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知音乐对环境、对人物性格、对情境的烘托作用,用音诗画结合、我来当导演等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七、本课教学优势及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能力成长的扶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潜能的舞台。
2、重视课堂中问题的生成和预设,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3、有效地把音乐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为教材制作有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配套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4、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同时注意借鉴和运用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电影、诗歌),使得音乐不至于孤单呈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与其他艺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
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第一段内容,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学习第二段
(1)放录像,看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2)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划出人们的表现。
(这一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进一步读讲作准备)
(3)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4)品词句,入意境
通过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表现、程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学习法,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5)质疑: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
(6)读,表现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
读中加强评价。
(7)学习第3节
a、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先自由读,然后师生接读。
b、比较句子,品味感情。
把第一句的两个“多少”换成“很多”,体会看到周总理的自豪、幸福,并读出这种感情。
c、理解“慈祥”的意思。
为了帮助理解,挂出周总理像,讨论慈祥的含义。
d、激发学生想象周总理的光辉形象。
(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有一定了解,引导他们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入情入境。)
e、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段
(1)总结学法,即理思路→品词句→读出感情
(教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理思路,找出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和人们表现的句子。
(3)品味“牵动”
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理解“牵动”的丰富内涵)
比较两句句子
删去最后一句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和原句比较,体会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现实的心情。
(4)指导朗读,背诵
4、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5、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文档为doc格式